《腸躁症患者的飲食: SSRD VS FODMAP》

        大腸急躁症(Irritable Bowel Syndrome,IBS),又稱腸躁症,是常見的複發性功能失調腸道疾病,在台灣約有2成的人曾經患有腸躁症;國外統計,全年齡層患病率約4∼10%,台灣雖未有大型研究,但零星數據顯示台灣患病率約4∼5%。
        IBS的診斷標準遵循羅馬診斷標準,只要有:
1️⃣肚子會痛、會脹氣、排便改變(便秘或腹瀉或是交替)等症狀
2️⃣每星期至少有一次上述症狀表現
3️⃣時間超過三個月以上
有以上症狀的人很有可能被認定為患有IBS。
        IBS發生的原因與飲食習慣、壓力以及腸道菌種有關,目前向IBS患者推薦的飲食為低FODMAP(Fermentable Oligo-, Di-, Monosaccharides And Polyols )飲食,FODMAP是指一群「在腸道發酵的短鏈碳水化合物」,這一群特定的碳水化合物在小腸道無法被消化或被吸收,因此滯留在腸道中會發酵產氣,或是會造成過多的水分移動到腸道中,造成脹氣、腹痛、腹瀉、痙孿等症狀。
        高FODMAP食物含有西蘭花、蘋果、牛奶、蜂蜜、腰果等,都須減少食用,因此遵循上需要特別注重小心。

        不過,瑞典隆德大學2024年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結果表明,遵循減少澱粉和蔗糖飲食(starch and sucrose-reduced diet , SSRD ),與低FODMAP飲食相比,對腸躁症患者俱有相似的症狀改善效果。 SSRD如其名,就是減少澱粉、醣類攝取,再加上避免食用加工食品的飲食方式。
        研究找來155位IBS患者分為兩組,分別提供SSRD及FODMP兩種飲食,為期4週,結果有75-80% 的患者IBS 症狀均改善。

        研究者表示,SSRD飲食是一種相對FODMAP飲食更容易長期執行且效果接近的飲食方式,並且能夠讓人體重減輕更多以及對醣類的渴望降低,不僅是IBS患者,更應該是每個人都應該採用的飲食方式。

參考資料: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