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腸癌篩查新選擇:糞便潛血試驗不輸結腸鏡》 提到結腸鏡,很多人會因清腸的步驟麻煩、過程中的不適感而卻步。但最新發表在期刊《 柳葉刀 》( The Lancet )的研究表示, 50 歲以上、沒有大腸癌家族史的人,每 2 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( FIT ),預防 10 年內大腸癌死亡的效果竟然和結腸鏡一樣好! 研究招募了 57,404 名 50 至 69 歲、沒有大腸癌家族史的健康民眾,隨機分為兩組: 結腸鏡組 :接受一次性結腸鏡檢查邀請。 糞便潛血組 :每 2 年接受一次糞便免疫化學試驗( FIT )篩查邀請。 研究追蹤 10 年,結果發現: 參與率 :結腸鏡組只有 31.8% 的人接受檢查,而糞便潛血組高達 39.9% ,顯示民眾更願意做簡單的糞便檢查。 死亡風險 :結腸鏡組的 10 年大腸癌死亡率為 0.22% ( 55 例死亡),糞便潛血組為 0.24% ( 60 例死亡)。統計顯示,兩者在降低死亡風險上沒有顯著差異。 結果意味著 糞便潛血檢查不僅方便、接受度高,效果也不輸結腸鏡。 尤其對一般風險族群來說, 糞便潛血 是一種非侵入性、免清腸的篩查方式,能有效揪出早期病變,降低死亡風險。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協會理事、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 賴正大 表示,這項研究的結論與台灣的篩查政策不謀而合,也就是「 一般風險族群可先以糞便潛血檢查為第一線篩查。」 但 FIT 也並非萬能,僅適用於: 無大腸癌家族史 無發炎性腸道疾病 (如潰瘍性結腸炎、克羅恩症) 無腸道手術史 無症狀 的健康民眾 若有以下情況,醫師仍建議直接做結腸鏡: 有大腸癌家族史(尤其一等親) 曾接受腸道手術 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 出現血便、腹痛、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 這項研究不僅證實了糞便潛血檢查的效力,也為全球篩查政策提供了重要參考。研究人員指出, FIT 的高參與率能有效提升篩查覆蓋,進而降低大腸癌死亡率。 對政策制定者來說,可以根據當地資源和民眾接受度,靈活地選擇篩查策略,達到最佳公共衛生效益。 所以,「 篩查比不做重要」 不管是 FIT 還是結腸鏡,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,定期檢查,才能遠離結腸癌威脅 胃鏡上也是一樣,怕痛但不能麻醉、怕痛但沒時間等待麻醉,以及害怕胃鏡的感染問題等,有以上需求的民眾,選擇不痛...
搜尋此網誌
LAUNSCOPY Micro Endoscope System
拋棄式、無感膠囊內視鏡